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一
看了根据安妮宝贝小说改编的电影《七月与安生》,可见导演曾国祥很是用心,把人物刻画得非常有张力,个性鲜明、突出,故事情节大胆,富有新意。
起初,故事中的七月(马思纯扮演)本是个安静、内敛的大家闺秀,安生(周冬雨扮演)则是一个活泼开朗,放荡不羁的小野丫头儿。但是剧情却把她俩安排在了一起,她们13岁相识,相知,而后又相杀。她们同时爱上了一个人家明(李成彬扮演),后来,她们之间又发生了一些摩擦和误会。到最后,剧情反转,七月与安生的性格互换,七月开始了像之前安生一样四处漂泊不安定的生活,安生开始过着像以前七月的生活,渐渐地心开始踏实、沉淀下来了,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憧憬。七月在一次生孩子中,术后大出血而死,安生悲痛万分的同时,担负起了抚养七月女儿的重担。某天,安生意外遇见家明,家明说出了他离开七月的真相。后来,安生也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带着七月的女儿,一起过着美好的生活。
小说写得很精彩,导演在尊重原著的同时,进行一些改编、润色,使故事更曲折,更富有戏剧性,让观众看后为之落泪,发人深思。
故事的结尾我觉得是本片最精彩的部分,安生在写一本小说,名字就叫《七月与安生》,这样的收尾太含蓄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是导演的惊鸿一瞥,点睛之笔。
香港年青导演曾国祥第一部作品就能拍成这样子,实属不易,拍摄手法相当老道,长镜头和特写镜头运用得也恰到好处,叙事的层次感也不瘟不火,游刃有余,是个当导演的好苗子。
希望以后能看到他更多的好作品,不仅有文艺小清新影片的内涵,又有商业大片那种惊心动魄的大场面,好期待呀。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二
现在,文艺片大行其道,但是能渗透到心里的并不多。《七月与安生》算为数不多中的一部。它是安妮宝贝的作品,酸酸涩涩但是又很温暖。让文字变成图像,应该总会有些差距,但是电影版并没有让我失望。加上周冬雨和马思纯都是我喜欢的年轻女演员。
但是这样的片子我不想在电影院看,喜欢的朋友并不在同一个城市,无人可以分享。亦或者我觉得这部片子讲的也并不完全是友谊,更是一种内心的对战。所以窝在寝室看网上的枪版,想流泪的时候手边还能有抽纸,那才是舒服的、合适的方式。
人们有的时候喜欢电影也许是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并不敢那么放肆。所以我们通过电影,假想着过那种毫无约束的生活,借以获得心理上或者是生理上的真正自由。我一直都相信,每个女生体内都有个安生,一个七月;一边渴望着自由,一边又束缚于现实。每个人之间的差异源自于两者的比例不同罢了。
尽管如今的社会相较于过去,男女更加平等,但社会对待女人远远没有对待男人那样宽容。女人似乎生下来就注定以平平淡淡作为福气,以安安稳稳作为人生信条。即便社会在前进,这样的意识在削落,但却的的确确仍旧是主流观念。电影里说:女生这辈子只会去很少的地方,结婚生子平平淡淡。那是作为乖乖女的七月之前二十几年一直相信的教导,而安生却与她截然不同。
安生追逐着自由,享受一个“人”的生活而不是“女人”的生活。四海为家。她是个讨人喜欢的姑娘,才华高于七月,但是却太遵从自己的内心,以至于无视所有的社会条例。社会认可的美好和女孩子该有的形象对她毫无拘束力。她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爱着自己想爱的人,义无反顾,随心所欲。世上有几个人敢成为这样的女子,那一定是极具魅力的有趣的女生。这样的女生又令人怜惜。因为这世上真正有趣的人并不多,他们的锋芒会在现实中被人不认可。剧中,安生写给七月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看起来有趣的人多了。都是装的!装自己都信了。”确实,这世上有趣的人真是太少了,我觉得,我也是个无趣的人,而我身边有趣的人也很少。真正有趣的人,大概会很闷吧。
不管如何,酸甜苦辣皆是人生。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该被评价被判定。
年轻的时候就该是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我怕当自己老去的时候,难以平静从容地回望惨白无聊的青春。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三
“七月即是安生,安生即是七月。”缘起缘落,她们互相怨着,也互相依存着,就像一对双生子。
她们会对彼此爱,对彼此恨,到最终成为另一个彼此。
我一直认为相比安生,七月更复杂,也更接近于现实中的我们。在大人眼里,安生的人生是放荡的,也是悲惨的,七月的人生才是我们该走的路。而我认为,七月也是悲惨的,一直带着面具活在自己所编排的人生里,到临死前才解脱。我们都是安生,也都是七月。周而复始,其实她们也都是普通人。七月没有死,家明也不会再遇见安生知道真相。一切都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从13岁时安生拉起七月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一切。
七月羡慕安生的自由,安生羡慕七月的安稳。七月为什么并没有留安生下来,是因为七月害怕安生会抢走她的生活、抢走她憧憬的未来。安生也并没有选择留下来过安稳的日子,或许是因为她感受到了家明对自己的感情,也或许是她对自己当时的生活也还有余温。两个好朋友,曾经一起度过了青春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却一直把自己那颗心掩埋了起来,直到那个名为家明的男人出现。
阳光下两个小女孩互相踩着对方的影子,她们叫《七月与安生》。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七月与安生观后感四
没看过小说,只是单就电影谈谈自己的感想。
七月比安生要复杂。表面上七月是一个乖孩子,学校的三好学生,家里的乖宝宝,一切沿着既定轨迹走着。与安生成为好友也许是计划外的事,安生奔放叛逆,与七月格格不入。可是安生的洒脱自由,也是七月内心的羡慕。七月的内心一直住着一个安生。与安生的相遇是选择也是宿命。
安生流浪各地,七月跟着她的明信片走遍世界,却从不离开家乡,其中一个原因也许就是害怕自己真实的内心被激发而不可收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七月十分羡慕、甚至嫉妒安生。七月羡慕安生的忠于内心和胆大妄为。说实话,每个人心中都有叛逆的因子,其实大多数青春期的乖乖女多多少少羡慕过那些坏女孩,幻想过自己像他们一样抽烟喝酒打架,呼朋唤友,和不同的男孩子谈恋爱。但是大多是人没有遇到一个像安生一样的朋友。
可是,想象总会被现实击碎,七月心中的安生尽管叛逆,却是真实的忠于自我的那个人。在两人同游上海的时候,七月知道原来安生这些年为了生存也曾放纵,她讨厌这样的安生,也讨厌当年逼走安生的那个自己。
“我恨你,可是我也只有你。”无论他们如何相互伤害,永远会被紧紧绑在一起,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一样无法剥离。安生曾经替七月过她向往的生活,而七月就像安生心中完美的白月光。
安生,人不如其名,一点都不安生。学习不好、不听话、叛逆,没有家庭温暖的安生有自己的一层保护壳。遇到七月以前,安生是孤独的,遇到七月以后,安生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安生心中,七月是她唯一的朋友,甚至是亲人。
所以在第一次从七月口中听到家明这个名字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以后七月不再是她一个人的七月,朋友的爱会被分走一大部分。她又一次感到了孤独、不安甚至是背叛和嫉妒。
“我爱你,所以我不希望你去爱别人。”也许,安生从始至终都没有爱过家明,她只是不想让家明抢走七月。这无关性别,而是从没体会过亲情、友情的安生的一种独占心理,希望在七月心中自己永远是最重要的那个人。
安生是个简单的人,但是她不傻。离开家,更多的是因为自己不想成为七月的敌人,也许她敏感地意识到了如果自己不离开,她和七月很可能貌合神离,最终形同陌路,而安生不愿意变成这样。所以她跟着一个合适的人,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开始了北漂生活。这段流浪的日子里,安生与七月一直相互通信,从明信片上知道对方的生活现状,也体会对方的、与自己截然不同的那个令人羡慕的人生。
也许真的是距离产生美,再亲密的朋友之间也需要隔着一个安全距离,在明信片上的七月与安生仿佛回到十三岁初识得美好,带着对方去看一个不同的世界,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同时拥有自己和对方的两个人生。当然,除了那句“问候家明”。安生真的是在关心家明吗?也不尽然吧。
青春要是永远停留在十三岁该有多好。安生永远可以是七月最重要的那个唯一。
当然电影中还是有一些不合理得处理,但是也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一部值得回味思考的电影就可以列入好电影的范围。
推荐阅读:
最新一起向未来观后感600字 一起向未来观后感300字优质(六篇)
电影美丽的大脚观后感300字 影片美丽的大脚观后感汇总(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