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不可及观后感200字一
这部《触不可及》与《绿皮书》一样,都是在用一种美国式的幽默风格讲述一个黑人与白人相处的故事,然后在相处的过程中,两个人结下了深刻的友谊。故事本身轻松诙谐,但背后的主题却非常沉重,因为不仅有种族的,还有生活上的。《绿皮书》里的白人待业在家,其实恰是美国制造业断崖式滑坡,“红脖子”白人代表特朗普上台的大背景的真实写照。
而在《触不可及》当中,雇用、护工的肤色进行了对调,重回原来白人为雇主,黑人为护工的套路。黑人面对无着的生活,地下的地位,卑贱的工作,还有随时可能面临的牢狱之灾,但白人主顾并不是也没有问题,他曾经是成功人士,富贵多金,然而由于意外身体残疾,照顾他的人都对他毕恭毕敬,这种毕恭毕敬,恰是他最反感的,他不希望别人把他当病人,因为那就相当于不把他当人,于是,他不断的更换侍从,而玩世不恭,毫无经验,对白人满是蔑视的黑人雀屏入选!
他入选,因为他并不把自己的这位残疾主顾白人另眼相看,反正在他看来,他所有的问题,都是白人造成的,而白人,都一样。因此他不觉得自己的主顾特殊,但这正是白人主贵感觉最舒服的一点。于是,这两个都面临着崩溃边缘的男人,相互扶助,互相取暖。
对于黑人来说,他在求职得到这份工作之前,已经崩溃了。给妻子找的公寓漏水,条件极差,儿子不理自己,还刚释放出来,自己的父亲以监狱为家,甚至两人还曾在一个监狱,父亲在狱中对儿子说“欢迎回家”。黑人朋友要他重操旧业,告诉他都是easy money,然而他回了一句“没有钱是容易赚的”。因为崩溃,他只能去做自己最不愿意的,伺候人的工作。
而对于白人来说,其实他的每一天都是崩溃的。一个健全的人因为喜欢玩极限运动失去了运动能力。他会不崩溃吗?但他还要每天摆出一副幸福善良的脸孔,连他自己都厌烦这样的自己,所以他只能靠任性来发泄,看惯了别人崇敬的嘴脸,需要被人不重视,其实黑人与他产生友情的那段时间真的有好好照顾他了么?并没有!黑人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但白人却从来没有被这般对待过,所以他觉得新鲜,并不是说那段时间他就不崩溃,只是因为别的事而忽略了自己崩溃的内心,这一点终于在笔友“奔现”之后爆发了。他自暴自弃的样子,像极了黑人崩溃之后的样子。
成年人的崩溃,并不是号啕大哭,跳楼卧轨,而是悄无声息的,从自暴自弃开始,当别人问他的时候,他也只会微笑着说一句“我没事”。而这句“没事”,恰是崩溃的结局——就好像我们被客户折磨的要死,却依旧会发一个微笑的表情,道一声“好的”。
当一个成年人给你发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笑脸,其实就说明他已经崩溃了!因为成熟,让我们可以在沉默的微笑中慢慢崩溃。这也是为什么黑人和白人结下了友谊,因为只有他知道他的崩溃,也是有他理解他的悲哀。最后的结局他们都解脱了么?当然没有!电影之所以叫做《触不可及》其实寓意就在这里。幸福遥不可及,不是你有钱或者有地位就可以得到。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找一个伙伴,陪我们一起走过这崩溃的边缘!
触不可及观后感200字二
在寒意嗖嗖深秋时节看凯哈特、布莱恩科兰斯顿、妮可基德曼主演的《触不可及》,倍感温暖。影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甚至没有什么大的波澜,但搞笑的风格,温情的路线,感人的主题,却能在不经意间就触动内心深处,让人温暖,叫人感动。
《触不可及》中,布莱恩科兰斯顿和凯哈特分别扮演瘫痪的富有phillip和无业游民街头混子男dell。dell正在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因为他有犯罪前科,本人也有些好吃懒做。一个偶然的机会,dell来到了phillip的豪宅,本无意应聘工作的他,却被phillip一眼相中,被迫成为phillip的男佣。由此,两个肤色不同、地位悬殊、方方面面都有着云泥之别的陌生人,因为各自的需求,有了合作,并上演了一幕幕从欢喜冤家到毕生挚友的有欢乐但更有感动的人生故事。
事实上,类似于《触不可及》的好莱坞电影并不少。较早的有《为黛西小姐开车》,近一些的则是《绿皮书》。前者讲的是一位黑人司机如何改变一个固执白人老太并成为其可信任可依附的朋友的故事。后者讲述的则是一名黑人钢琴家为了平权运动聘请一名白人司机,两人从陌生到熟悉、从相识到相知的故事。以上两个故事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角色肤色一黑一白、财富阶层一高一低、文化背景一强一弱,但主题表达却殊途同归,即相互改变、互相温暖。
《触不可及》中的两位主人公在人设上也类似于此。
phillip,白人、有钱、成功,却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物质生活富裕但精神世界颓靡。尤其是妻子意外身亡所引发出的愧疚之心,始终想心魔一样折磨着他。所以,他急需一个既能照顾他衣食起居生活点滴又能用达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他、改变他的人。
dell,黑人、贫穷、失败,天性却阳光乐观、本心也不失善良。他有家不能回,有子不能看,只因为他之前犯下了太多太多的错。所以,他所急需的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一笔不低的薪水,毕竟,乐观不能当饭吃。
就这样,看似互不搭调却又互有需求的两个陌生人,生活在了一起。起初,dell只是为了那份薪水完成基本工作而已。但是,当他发现phillip即使有钱也不快乐的时候,就开始试图改变他。phillip也发现了dell身上的各种不足,但他并没有嗤之以鼻、歧视放弃,而是给予了足够的宽容和理解。就这样,phillip和dell都朝着更好的方面迈出了一步步。只要付出真诚与真情,你的人生亦美丽。
《触不可及》不仅真情感人、真诚暖心,影片的氛围也非常的轻松愉悦。尤其是dell这个角色,基本上承包了影片的所有笑点。比如在phillip豪华浴室中因为不会操作而被水喷惨的那一幕,就足以让人笑到头掉。而本身就自带喜感和笑点的凯哈特也赋予了dell这个角色更多的意义。dell欢乐乐观的人生态度很有感染力,他不仅改变了固执的phillip,也改变了phillip身边那些保守传统的人。尤其是跳舞那一段,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因为那感染力、治愈力实在是太强了。
触不可及观后感200字三
打开今天的电影话匣子之前,我想跟大家假设一件事:一个资产雄厚、地位显赫、身体瘫痪的名人,与一个有着犯罪前科、生活无望的贫穷青年之间,会产生怎样的人生交集?肯定有人会说:穷小子抢了成功人士,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二进宫。我也这么想过,但有时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组合在一起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美国电影《触不可及》就把一个瘫痪到只有头部可以动、能思考、能交流的富商&作家,同一个刚出狱、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小混混组合到了一起前者将付给后者不菲的薪水,后者则会成为照顾前者吃喝拉撒的生活助理。这太疯狂了,有钱人的视角就是不一样,他(菲利普)就像是他(戴尔)的送财童子,而戴尔的生活糟透了,他没理由不接住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戴尔老兄。菲利普确实有钱,而且为人nice,但他毕竟只是一个能说话、能思考的,只能支配自己头部的人,而有关身体的一切,必须要由戴尔来照顾,这对于一个混迹街头多年的小混混而言,并不是容易事。于是,整部电影充满了欢声笑语
吃喝还好办,只要有耐心就能实现。最要命的是拉撒,戴尔必须要突破自我极限,为菲利普更换一些干净的器械。特别是换尿袋的一段,简直把人笑岔气了,饰演戴尔的凯文哈特老师,不愧为好莱坞著名喜剧演员,他的台词感染力和肢体语言非常完美地呈现了一个小混混面对尿袋和男人身体时的囧态。
当然,《触不可及》的笑料绝不止这一块。事实上,影片从头到尾充满了诙谐幽默,凯文哈特饰演的戴尔,举手投足都是欢乐的戏份。比如,这位街头小混混完全被富商菲利普家里的多功能洗澡间玩坏了。除了山炮进城的即视感,戴尔的撩妹本领也很让人嫉妒,他甚至几句话就能让菲利普身边的女守护神笑逐颜开,那可是妮可基德曼老师饰演的啊
当然,《触不可及》最燃的两处笑料,不能剧透。只能说,有一次戴尔带着菲利普来到了自己的街区,他们嗨爆了。另一次,戴尔带着不速之客来到了他与菲利普住的豪宅,他(她)们又嗨爆了!
不过,搞笑与嗨爆只是《触不可及》的表象,这部电影看到最后,你会被一种难以言表的温情所打动,并且觉得街头小混混与富商竟然有成为挚友的合理性。听起来很神奇,是吧。说真的,连当事人戴尔和菲利普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的身份和脾性决定了,这将是永不可能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线但影片结尾两个男人飞起来、令人欣慰动容的温情画面,却真真实实地发生着
不怕男人搞笑,就怕男人温情起来观众的眼泪也会止不住地掉。
触不可及观后感200字四
今天早晨刷到一条介绍电影《触不可及》的微博,解说很精彩,似乎解释了我这些年困扰我内心很深刻的一些疑问,为什么我自己这些年有这么大的改变?哪些本质的东西发生了变化。
首先从这部电影开始说起,有一个富人菲利普因滑雪事故瘫痪了,由于有一些护理工作必须男性,而菲利普性格怪癖,几乎没有那个男护理能服务这位富翁超过2周,直到德希斯的出现。富人意外的录用了这个本来只想拿一个求职证明想去骗救济金的黑人青年实时证明这个举动拯救了自己。
录用的原因很简单,其他每个应聘者大多非常专业,但却把菲利普当作病人,报以同情,而德希斯把菲利普当普通人调侃,有说有笑,并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沟通的过程也经常抢白,富人菲利普很喜欢德希斯不把自己当病人,而是当哥么,同时在德希斯面前还有心理优势,毕竟是同情他给了他一个避免领救济,而是拿工资的机会,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感觉。
在后面的接触中,德希斯表现出的玩世不恭,领导几次发怒,都迅速用微笑化解,让各种富人,各种带着面具的上层人士按照自己的规则来走,让菲利普感到了乐趣和此前不曾有的快感。
再一次重病发作后,还和德希斯分享了那方面的事情。从此二人关系更加紧密。后来又因为一些事情,菲利普解雇了德希斯,后来应聘的人和之前陆续被fire的人,都是一个毛病,每次菲利普怒斥后,就退缩了,缩手缩脚,菲利普很不高兴,不得不请回了德希斯。
德希斯又一次带着菲利普各种疯玩,最后在一个海边餐馆把他和蒙昧依旧的笔友安排约会,钢琴声响起的时候,画面太美了,富人菲利普异常感动。
最后我说说自己的感悟。我从小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学习成绩不好,长相丑,身体差,可以说一无是处。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觉得自己完全是无用之人,什么事情都不敢尝试,敏感多疑,别人一个微小的举动在我这里就是放大的各种负面含义。
到了大学后,印象很深,除了生活用品,买的第一件东西是鞋油和鞋刷,每天出门皮鞋刷得很亮,二分头梳得很亮,出门再碰点廉价摩丝。但是女孩子一句“你以后不要来找我了”,就让我痛苦万分,羞愧难当每次我鼓足勇气各种骚操作积累的信心都会被很微小的事情摧毁。
直到有一天,我觉得一切都结束了,我是不会有女孩子喜欢的,我给自己判了死刑,我想我的人生注定一个人过下去,但是我得做点什么,否则来到这个世界太遗憾了,那个时候母亲也离世了,我觉得从小我什么都是让着别人,从来没让父母骄傲过一次,我能不能考个研。
然后我就迅速顿感了头发剪成了毛寸,这个发型延续到今天,这样就再也不用梳头了,皮鞋也扔了,改成了运动鞋,每天起床的效率提高了,我成为了校园里一个没有声音的灵魂,我对待外界的刺激非常迟钝,常常衣冠不整,也不在意女孩子的看法,在考研的准备中,愈加迟钝。几乎不怎么在意别人的声音,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离开大学校园后,走上了工作岗位,生活愈加艰难,我经常自己给自己讲笑话,渐渐发现自己有点搞笑才能,那个时候看了很多电影,其中一部是《秋天的童话》,我不愿意做一个书卷气的男生,我得玩世不恭一点,这个性格也延续到了今天,至今我老婆都不觉得我像一个读了博士的人,经常开玩笑,经常自我嘲讽,搞怪。
从工作岗位到了硕士课堂,再从硕士课堂到工作岗位,又从工作岗位来到博士课堂,人生各种转战,但唯一不变的是开始有的这些钝感。
当有了一定钝感,并不害怕在陌生人的场合,就开始尝试在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以后,我发现好运气接踵而至,除了陆续读了硕士和博士以外,陆续有很多神奇的际遇,认识了很多大佬,他们给了我很多人生的机会,就好像这个富人菲利普一样,这些大佬觉得我这个人挺有意思,也愿意努力,就给我一些工作做做,我在读博士期间挣了不少钱,人生很充实,微博粉丝也渐渐多了起来,我有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粉丝,我只是写写自己的感悟,并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批判我辱骂我的,我现在几乎都不拉黑,也不删除,够钝了。
最后这部片子解释了我这些年蜕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努力+乐观+不惧嘲讽。别人家一个嘲讽就憋在房间里面生闷气;也别什么事情尝试都不敢老想着自我否定躺舒适区;万一搞砸了给别人乐呵乐呵,自己也能乐呵出来就更牛逼了。黑人德希斯总是用最简单,最直接地方式乐观地去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其实是最好的,不要被太多面子上的,道义上的枷锁束缚了心中坚持那些让自己最快乐的方式。
触不可及观后感200字五
电影《触不可及》是根据自传小说《第二次呼吸》改编,它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菲利普,一个无忧无虑的富豪德瑞斯,一个游手好闲的混混。本是两个不可能触碰的阶层,本应是两个此生毫无交集的人。本应就像是电影名字那样——触不可及。然而一次意外的跳伞事故,一次不想应征的面试,两人却因此形成了雇佣关系,并结下了一生的友谊。
在众多的应征者中,菲利普选择了德瑞斯,他给出的回答是: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我要的是你把我当正常人对待,不要把“他有病”作为向别人解释的托词;不要把那同情的眼神时刻挂在脸上;不要时刻存有那一丝怜悯之心。
有人说,是德瑞斯让菲利普获得了新生。的确是,一个活泼幽默,一个沉稳内敛,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却在慢慢的相处中越发融洽。把他放在副驾驶,在公路上的飙车;取笑他是瘫子;调皮的把他的胡子刮出各种样式;在他生日party生跳舞助兴;凌晨四点带他去呼吸新鲜空气;带他去和笔友见面……在菲利普那片的黑暗的世界中,德瑞斯是一缕阳光,给他带来了平等、快乐、温馨、爱情。
在潜移默化中,德瑞斯也在发生着变化。学习画画,培养艺术气息,在菲利普的帮助下卖出处女作;在又一次面试中,跟hr谈论艺术,受到赏识,获得了一份司机的工作;当邻居把车再一次停在菲利普的家门前,德瑞斯耐心解释门口标有不能停车的标志,彬彬有礼,尽显绅士风度。
影片的结局是,菲利普再婚,育有两女,德瑞斯成为公司高管,育有子女三人,两人一直保持着很深的友谊。
因为看懂了彼此的善良,所以不会把自己认为的好意强加给你,只是在我能力范围内带给你想要的一切。
触不可及观后感200字六
付出总能点燃生活,带来温暖。
在爱好、性格甚至整个世界都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只因人性的尊重和那些略带邪恶的笑容,就足以成就一份难以割舍的友情。看完后才察觉片名之意,现实所能触及的大都是那些自私的、吹嘘的、功利的……而那种难以触及的真诚,吾将继续虔诚信仰。其实联系太多并不一定是最糟的原因,关键是联系的动机。当你不想从他身上获取任何东西(包括驱赶寂寞),却还是愿意跟他保持联系时,那应该才是真的朋友吧。
知心,不是只有他知你,或者只有你知他,而是彼此互相知心,交谈之间不必害怕会说错什么话会伤害对方,而能知道对方真正需要些什么,人生得一如此知己,足矣!
但是,这都是有条件的。条件非常苛刻。既然要知心便没有任何障碍,不涉及触及底线的领域,彼此之间甚至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触不可及,多恰到好处的名字。德瑞克和菲利普在身边都没有自己的知己,反而是两个完全不在同一世界的人成为了好伙伴。
德瑞克所成长的环境非奸即盗,他的生存原则那么消极的,而菲利普所在社会圈矫揉造作,规矩繁多,他需要的是一个不理会这些世俗眼光的朋友。就像他的台词那样:“我不需要他的同情心,德瑞克把电话递给我,因为他时常忘了我不能动,我只要他身体强壮,有手有脚,正常思考,不必在乎他的过去。”但其实德瑞克还有另一个优点,就是责任心,对于自己血缘关系不高的弟弟,他知道他有责任,对于过继自己的“妈妈”他也知道他有责任心,而对于菲利普,他同样有责任心,这就是他们互相信任的条件,复杂而又简单。
这部电影就像收到的一封私人的小诗,有些粗劣的文笔,却浸润着满满的深情,字里行间诉说着,我曾如此信任依赖的你。
它说的是友情,是刚开始或多或少的某种吸引,到后来的泪和笑,到慢慢的熟悉、理解、信任,以及最后的无条件的爱。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电影,说的也很简单:单纯的友谊。但电影的妙处却在于故事动人、感情真挚,毫不过分和做作。每一个小细节,每一个小笑点,都那么纯粹干净自然,却真真正正能让人笑得出来。
我想每个人都至少有这么一个挚友,你和他/她在人生的拐点遇到,惊叹于彼此的不同或者相似,有过不少平淡无奇却值得纪念的时光,他会将心比心,为你的哀伤扼腕,为你的快慰击节,更会在ta的心里,为你留下那么一块永恒的位置,任白云苍狗,风云变幻。
只叹今生,得缘遇见你。
触不可及观后感200字七
法国电影看过《放牛班的春天》以及苏菲玛索演的几部电影,感觉都很文艺温情的,这些可能和法国人浪漫情感细腻,追求生活品质有关,电影《触不可及》一样也是一部浪漫主义人文气息的`电影。
电影在真情流露下娓娓送来,优美的音乐,漂亮唯美的画面摄影,轻松幽默的对白,欢笑不断且暖暖感动。两个演员表演很精彩。
这部电影来源于真实的故事,法国人菲利普所写的自传小说《第二次呼吸》一位迷恋跳伞的白人贵族富翁菲利普在跳伞中意外受伤,造成四肢瘫痪,脖子一下毫无知觉,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他需要招聘一名护理工来照顾自己的饮食生活,生活在贫民窟黑人青年德希斯用其率真的言行和粗鲁的举止意外被菲利普选中,原来菲利普看中了德希斯的真性情,他给出的答案是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种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的对待,没有歧视。
于是两个背景迥异的人,有着主仆之分,却出人意料的相处融合,午夜他们病发,他推他出门,在街上同享一根烟,躲着所有人去山里跳伞,领略高空俯瞰大地美景的征服感,一起打赌,演戏骗警察为超速的他们带路,在德希斯的帮助下,菲利普逐渐从自闭和自卑中走了出来,他变得开朗自信,学会了重新拥抱生活,获得了自己人生第二次生命。而德希斯通过和菲利普的相处,自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菲利普的帮助下,摆脱了以前食不果腹的混混生活,同时也受到了菲利普艺术爱好的熏陶,学会了处理和家人紧张的关系,成长为一个稳重有责任感的男人。这两个可以说几乎没有共同之处的人,从冲突走向理解,在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两个人也不约而同的发掘出另一个自己。
看过电影的一点感触:我们大多人,每天都在忙碌着,并且或多或少都在抱怨生活,就如电影开始,他因为身体残疾,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不愿同外人接触,放着豪车不敢做,远离自己喜爱的跳伞运动,而他刚刚出狱,宁愿拿失业救济金也不愿去工作,可以说他们是茫然的,看不到生活的乐趣,但是在相处的时光里,他们互相影响着对方,他快乐随性以普通人的视角,告诉这个坐在轮椅上的大叔如何放声大笑,如何大胆去爱,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享受欢乐,仅此而已。
所以生活中的不顺,很多无法消除,但是换种生活态度,改变就会发生,就会让生活变得快乐起来。
触不可及观后感200字八
20_年上半年有一部讲述美国黑人与白人友谊的电影叫《绿皮书》,不仅在奥斯卡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引进内地也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口碑。如今贺岁档将至,大量进口片争相上映,又看到了一部讲述美国黑人与白人之间友谊的电影,与《绿皮书》中所涉及的黑人白人种族冲突明显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更透彻的解析着人生,电影的名字是《触不可及》。
缘何认为《触不可及》更透彻的解析着人生呢?只因电影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其中的贫富分化更激烈,而人之善也得以更深程度的放大。《触不可及》着重讨论的问题不再是黑人与白人,也不仅仅是贫穷与富有,而是在两条正负分明的界线中,绘制了一副温暖人心的画面勇敢生活下去,并且找到生活的乐趣。
近些年在好莱坞大片里大放异彩的黑人喜剧演员凯文哈特饰演dell,是一位刚刚刑满释放人员,他与妻儿的关系紧张,外出找工作也处处碰壁,用网络上的流行用话来说,实打实的loser一名。在《触不可及》这部电影中,凯文哈特话唠式的表演风格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看电影的过程中,感受着他超快语速又极具诙谐幽默的台词时,仿佛置身街头听着一段又一段的说唱音乐。
另一位男主角则是童星出身的资深演员布莱恩科兰斯顿,有着与身俱来的贵气,精致的五官十分耐看。由于他是扮演一位全身瘫痪,只有颈部以上可以活动的残障人士phillip,所以布莱恩科兰斯顿的表演难度极高,导演对他的脸部特写也非常多,十分考究演员的演技。这样一位极具古典气质的贵族角色,在电影《触不可及》中犹如精巧的古典交响乐一般的存在。
当黑人嘻哈遇上了古典交响,dell与phillip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几乎所有的影视剧都用着主角们身份和性格的强烈反差来制造戏剧冲突,《触不可及》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两位男主角的冲突不止于身份和性格上,同时还延伸到生存环境以及人性中的善恶上。背景差异巨大的两人经历着诸多匪夷所思的事件后,最终成了令人动容的莫逆之交。
人写人之间的友谊,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地方,其实在于允许对方的不同,并且尊重对方的差异。许多人难以建立友谊,或是友谊无法长久的维持,关键点正在于此。富有的phillip理解着dell的随性自有和穷困境地,而年轻的dell深刻明白身残的phillip希望得得他人的平等对待,而不是像对待病人的那种关爱。二个年纪、身份、性格差异巨大的人,最终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并且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后,依然牵挂彼此。
在一幕幕搞笑事件的背后,黑人青年和白人富翁两个世界产生着碰撞与融合,从此一段不可思议的奇妙友谊得以诞生。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女星妮可基德曼在《触不可及》中担任女主角yvonne,她起到制约dell的作用,但也随着dell的到来,改变了yvonne与phillip的关系。
在《触不可及》这个温情的故事背后,却有着诸多惊喜搞笑之处,尤其是dell来到了phillip家里,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的他,闹出了不少笑话,演员凯文哈特的精湛演技在电影中得到充分发挥,令人忍俊不禁,他也成了本片的搞笑担当。
dell与phillip两个人,跨越种族、跨越阶层的友谊,如同年轻的黑人说唱街头音乐,碰撞着欧式古典交响乐,从而产生出另类的火花。纵看整部电影,节奏十分流畅,有笑点、有温情,在两个人反复的磨合中,他们找到自己新的人生,就这一点来说,看完电影鼓励着每一个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开心一点,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