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一
之前看过这部片子,但是当时没有看进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觉还是引发了一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托尼讲述中娓娓道来,这让人接受起来十分舒服。
隐隐地感觉到影片传达出主人公的孤独感,那种深陷其中的孤独,在孤独中出生,习惯孤独,再到无法离开这份孤独。这份孤独里面有艺术,也有一种心病。
整部影片,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创始人斗琴,1900最后一曲仿佛是四只手在弹琴,甚至夸张到可以用钢琴的琴弦发烫到可以点燃一支烟。
1900最美的曲子是写给他一见钟情的女孩的,他透过船窗户看到女孩的美丽,把自己的爱慕隐藏在音乐之中,刻录成长篇并想找机会送给她。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会选择自己擅长的一种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他一遍一遍对着镜子练习送礼物给她的台词,而每次他每次带着羞怯的谈吐,都被对方无视,知道最后一次他向她说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们分别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让人庆幸的是,托尼还记得他,或者也是导演或者编剧在传达这样的一种想法,他们在说:这个世界只有一些少数派能够理解那些大师级别的艺术。
这部影片里,1900成了艺术的化身,他会没有户口的出现在底层社会中,也会出现在有尽头的世界里,但是他离不开有尽头的世界,他也会消失其中,毫无功利地把自己炸掉。当然编剧也安慰着自己说:“只要你还有个好故事,和一个能够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我有的时候觉得,即便我们写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为一个能够倾听的人,不然我们好像真的一无是处。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二
观看了海上钢琴师,不得不说这是很好的一次体验,记录几个我印象深刻的场景。
海上风暴中的船随波涛起伏,1900邀请max体验他的“晕船药”——钢琴舞。1900坐在钢琴前在起伏不定的风浪作用下滑行于大厅中,他指尖倾泻出的音符附和着船身晃动的节奏,就像在大厅的各个角落翩翩起舞,配乐与画面激荡昂扬,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沉浸在风暴舞曲中。
1900在头等舱即兴演奏时跟max讲解了自己观察到的每个人的特质,他此刻不停变换的乐曲风格正是他观察到的人们化为了音符,由他的指尖娓娓道来,音乐的记录和叙事功能被他淋漓尽致地展现。
经典场面——斗琴。三首曲子展现了1900在斗琴过程中心境的变化,最初的他认为这是同样热爱音乐的两人相互切磋交流技艺的舞台,所以他选择了轻松快乐的《平安夜》。为对手高超的琴技折服,为表敬意用自己的方式再弹奏一遍对方的选曲。发现对手将音乐视为斗争的工具并遭受对方的言语攻击后,他选择更高超的技术——单人四手联弹。其实对待音乐的态度各人有各自的自由,纯粹的热爱当然值得称颂,功利却也未必不好,但电影通过斗琴片段让我感受到纯粹热爱的可贵,音乐成为与人交流的桥梁时,传达的情感太细微丰富了。
1900在录制cd时透过窗口看到了让他一见钟情的姑娘,然后,轻盈优雅得像姑娘的气质一般的曲调就从他的键盘上流淌而出,诉说着他的倾慕和爱恋,他将唯一一张cd包成礼物打算送给心爱的女孩,那一眼的心动和随后的忐忑,用音乐诉说心情的青涩举动,夜里船舱中轻轻一吻,让人看了既心酸又幸福。
1900与max在报废的船舱中最后一次谈心,我很难轻松地说出“我懂得”。max欣赏1900的才华,多次劝说他下船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将1900的作品一直留作纪念,为寻找他不遗余力,听到解释后尊重他的决定并认真告别,将他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他们也许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不同,对生死的认知也不同,但是,在1900做出了不下船的决定后,max总是支持他、接受他、尊重他,这份懂得和支持太宝贵了。成全,即使困难也愿意成全,这就是朋友的意义。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三
不用纠结这些,还是多关注影片吧。挺好的故事,当然了,我作为一个外行人,首先看的肯定是剧情。说到剧情,我特别佩服这个片子的编剧、导演。佩服编剧,是他把故事设定的特别完美,从一个官方都不承认的人的历程,从被人捡到,到取名,到天赋被发现,弹琴,中间还有爱情,这样的故事。
佩服导演,是这样的故事,他用了两个视觉的感觉。一个是从1900这位伟大的钢琴师的角度来经历这一切;另一个视觉就是寻找钢琴师的小号手,姑且叫肖恩吧,因为他的小号是肖恩牌的,他真实的姓名我还真记不住。
故事当中可能最有意思是那种含蓄、没有结果的爱情。但是我觉得,这段爱情,只是男主角蓬勃的感情世界的一次外露而已。在我看来,他其实一直都有丰富的感情,他总是如同旁观者一样,看着船上的人。并且通过对这些人的观察,来编写曲子,宣泄他的感情。终于,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一个干净、纯洁、单纯的姑娘,他心动了。就有了这部电影比较高潮的一件事,他曾经想过要离开这艘船——当然我把这艘船理解为主角的故乡、家国。
我最喜欢的肯定不是主角和爵士乐的大咖茬琴那一段,那肯定是电影最大的高潮,钢琴演奏最精彩,但是我不懂音乐,没太在意这些音乐、弹奏这些。在乎的是主角恬淡,无招胜有招的,这个金庸的令狐冲已经很极致了,我就不多说了。
我最喜欢的关于弹琴、音乐方面的片段,肯定是主角带着肖恩在颠簸的船上,钢琴的滑轮被打开,他们随着钢琴的滑动弹琴,就像是一首冰上舞蹈的钢琴曲,像极了奔放的青春,自由的青春。在撞开了船长的寝室门时,都是那么轻松、自然、又让人有种青春恶作剧的快乐。
看完了,我都要感叹:我啥时候能写出这样的剧本,能有这么缜密的故事情节,从朴素的情节里凸显出不同人看有不同体会、感悟的“故事”呢?也许还是来生吧,今生就好好修炼吧。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四
两个钟头陪主人公1900度过了一生,又是一部经典。
主人公1900从船上一出生便被抛弃成为孤儿,由好心的烧煤工丹尼收养。童年时一次意外丹尼丧生,1900再次成为孤儿。不经意的接触钢琴,让人惊讶的发现原先他竟是无师自通的天才,此后他便开始了一生的钢琴生涯。
整部电影感觉处处是经典,每个镜头都恰到好处,细节处理不多不少,刚刚好。
1900和麦克斯在随狂风暴雨摇摆的船上弹奏钢琴的那一幕,在脑海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在轻快的钢琴曲下,两人似乎与钢琴融为一体,优美而流畅在大厅滑行,宛如美妙少女穿着溜冰鞋伴随着悠扬的歌曲翩翩起舞,浪漫至极!
我不明白为什么说他是杯具,但也许在1900眼中,其他人才在杯具的生活。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五
时隔20__年,“弗吉尼亚号”重新响起航行的汽笛,“1900”再次手抚琴键开始了他的永恒表演。
4k修复版《海上钢琴师》于11月15日登陆全国院线,这部公认的影史传奇,在技术修复后重新焕发出了光彩。作为首席营销平台,淘票票也在今年连续推广《绿皮书》、《波西米亚狂想曲》、《何以为家》、《徒手攀岩》等奥斯卡获奖(提名)影片之后,再次将一部影史经典推荐给中国观众,为电影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优质外片内容。
“谢谢你们,在20多年后赋予我的电影新的生命。非常感激!”作为一手缔造《海上钢琴师》的传奇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此次特地为中国观众写了一封亲笔信并录制问候视频。他在视频中表示,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海上钢琴师》可以进入中国的电影院和中国观众见面,是给了电影第二次生命,他感到非常的幸福。
上映以来,《海上钢琴师》展示出了其作为经典的魅力。这部于1998年首映的影片,此次在登上淘票票平台后开分即达到9.6分,收获了超过45万的想看人数,目前累计票房近5000万元。不少淘票票用户留下评论道:“哭晕在了电影院,这辈子看过的最好的电影”、“这是我为数不多愿意‘n的n次方’次重温的影片,难得有4k修复”。
在这个周末,除了去影院重温《海上钢琴师》带来的感动,影迷们还可以借助淘票票“爱艺之城”平台,去回顾更多的影史经典影片。在《海上钢琴师》重映之际,“爱艺之城”向影迷们推荐了20__年20部高清修复片单,在优酷平台上提供了包括《人鬼情未了》、《闻香识女人》、《霸王别姬》等影史杰作,带影迷走入“爱艺之城”,重拾经典记忆。
今年8月,淘票票联合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简称“全国艺联”)推出了“爱艺之城”,旨在为喜爱艺术电影的影迷打造一个独特的线上社区,为用户提供电影资讯、社区交流,以及包括周边产品、参与官方活动在内的用户权益。“爱艺之城”将盘活存量全国艺联用户,并利用大数据精准触达更大范围目标人群,推广、普及艺术电影,打造全国最大的艺术电影社区。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六
从小到大,我看过许多的历史战争片,可是没有哪一次像这次的历史战争片给我这么大的震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曾经年少,所以不能感知影片中战争的残酷,还是这部影片的导演和编剧太能抓住我的心。总之,《钢琴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开头是复古的黑白影像,音响中渐渐传来悠扬的钢琴曲。老师忽然播放的电影让我有点措手不及。当得知片名为《钢琴师》的时候我暗自欣喜,还以为是一部关于西洋艺术的唯美电影。可老师话语一转告诉我们,影片是战争类型,我便对影片狐疑起来。紧接着,优雅的钢琴声被炮声掩盖,弹着钢琴的优雅男主角不得不逃离逐渐坍塌的广播室。此后,影片便开始了战争带来的无尽的压抑。
《钢琴师》又名《战地琴人》。每次看电影前我都会搜索电影简介,查了个大概再开始看。虽然新鲜感少了但是心里踏实。这次由于影片播放得太突然,还来不及查询,就开始观看了。原来这是一部二战期间关于犹太人的电影。这让我想起了小学有篇关于纳粹与犹太人的课文,可是当时太小,也不太明白这段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然而影片给我了赤裸裸的视觉冲击,当我看见斯皮尔曼一家人穷困潦倒,犹太人无处藏身的时候,我才感觉到犹太人的悲哀和无助。
男主角是位钢琴家,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将艺术家那种绅士儒雅又文弱的气质演绎得十分到位。影片开头当全家人都一团乱地担心要搬出住所时,斯皮尔曼表现得十分淡定,一切都是个人无法改变的,他说他宁愿死在自己的家里。
当所有犹太人搬到犹太人区时,他面对像贫民窟一样的犹太人区也只能在心中默默地掩埋悲哀的情绪。妇人仅存的一碗食物被抢落在地;被德国军官逼迫跳起僵硬舞蹈的无辜的人;见人就询问自己失去的爱人的神经错乱的妇人。他望着那些惨象却又无能为力。每个犹太人都过着随时可能被杀的危险生活。也许那个已经疯了的带着一群乞丐似的孩子跳舞的老人是幸福的,他的精神大概已经无法承受战争带给他的痛苦。
当我看到一群德国军官直接冲进一家犹太人的家里,因为年迈的老人坐在轮椅上站不起来而直接将他从阳台扔下去的情形,整个人都有些无法接受这样赤裸裸的现实。紧接着那一家人被抓下楼然后开始向前奔跑逃亡,德国军官在短短几秒全部将他们击毙,一个都不放过。
还有后来男主角在工地干苦力活的时候,德国军官突然找出几个年纪较大的男人,每个人趴在地上一一击毙。然而到最后一个人时枪突然没了子弹,本以为会有奇迹发生,结果德国军官换上子弹仍然将其击毙。其中犹太人没有一丝反抗。
我想看到这些画面的每个有感情的人一定都特别震撼,心中充满了沉重。
整个影片都保持着一定的灰色调,给观众一种历史感以及沉重感。导演用冷静而又残酷的镜头语言将历史带给犹太人的伤痛记录得明晰而又深刻。
观影后经我上网查询才知道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是经历过战争的波兰人,也许正是因为他童年的经历再加上他的才华,才能将看电影的我们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
即使影片给我们呈现了无数残酷的现实,我们从男主角的逃亡角度看见了许多无可奈何历史的悲伤,但是最终钢琴家还是活了下来。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七
几日,怎么重新回到博客来的,呵呵
看大雪妈妈写的书,结果找回我们自己的博客,看看时间,最新的已经是20_年了:)
关于电影《钢琴之森》,开始妈妈自己熬夜看了一遍,前面开始看的时候基本没有太多反应,因为说森林里面有钢琴,妈妈觉得这太空中楼阁的感觉,其实妈妈不是很喜欢太空灵的东西,人要吃五谷杂粮,也要关心人间烟火。不过大家都说好,我们也慢慢看这个楼怎么搭下去。。。
直到看到修平小朋友把阿海请到家里的练习室,和阿海讲着这样的大人话:
修平:提起精神,阿海!这是练习,不是玩乐!
阿海:可是弹钢琴就是玩啊,难道你弹钢琴的时候不开心吗?
修平:这个不是游戏,不经过一段艰苦的练习,是没有办法成为钢琴家的。来,就是这个样子,弹弹看!(这么说的时候,修平举起了胳膊,攥紧了小拳头,一副严肃的、充满鼓励和加油的模样)
修平的练习室,又大又标准,空空落落的,只有三角钢琴和修平,看起来,大大的房间,大大的钢琴前面孤单的坐着一个小小的孩子。与之形成反差的,后面阿字野老师给阿海找的练习室很小,直立式钢琴,面壁,可是阿海把钢琴拖到了月光下;剧作家真的很用心,在影片中做了许多的对照。
家里的宝宝自从开始会讲话以来,偶尔会蹦出一些小人的大人话,不过小人讲的大人话多多少少听起来比较好笑,不像修平小朋友这样一本正经的。所以从这里开始我就开始比较认真看了,感觉剧作家开始想要提醒我们什么了吧,或者说这个其实也是妈妈我一直关心的一件事。再往后一气看完,正像宝宝老师和我们说的,这个片子有好多的角度,如果写观后感的话,感觉每个角度都能有洋洋洒洒的一大篇,不过就我们这样的妈妈身份,最有体会的可能就是妈妈角度吧。
周六晚上,携宝宝和宝爸一起看,宝宝提出了如下问题:
这是关于这两个小朋友的故事吗?还有其他小朋友吗?
他很放松的.在弹。――评论阿海弹琴
他弹琴的时候好象不开心――评论修平弹琴
那个爷爷好坏!――妈妈问,哪个爷爷啊?
就是那个叫那个小朋友赔裤子的爷爷啊,小朋友怎么会有很多钱呢?所以那个爷爷不讲道理,很坏!――噢,是修平去找阿海的时候被那个讨厌的人为难了的时候。
妈妈你猜我最喜欢谁?(笑嘻嘻的)-妈妈回答:是不是阿海啊
是的,嘻嘻。我还喜欢那个女孩子,她好漂亮。。。
妈妈:不知道啊,宝宝的理想是什么呢?
宝宝:当一个钢琴老师,然后我要请工程师来给我盖房子,做一个学校,学校的名字叫“快乐的钢琴学校”。。。嗯。。。“快乐的音乐学校”,叫这个。
宝爸的评论:啊,这个片子很不错。
看到中间,看见阿海在台上踢掉了鞋子的时候,很感兴趣的说,噢,这个可以做3d的。。。
妈妈的感受:对我们很多琴童妈妈来说,鲜有早早决定要让宝宝走专业道路的,但是即便是不走专业道路,这真的不是个随意的选择,当学琴一开始,这就不是个玩笑了。像是我们家本来每天晚上给宝宝的朗读时间大概会有一个多小时,所以到去年已经基本脱离绘本阶段到儿童文学阶段,妈妈接受的一个观点是:没有接触过文学的孩子不会真正爱上语文,所以像是《城南旧事》、《小飞侠》、《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文字真美,后来一看原来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等很多没有图画的书都在晚间和宝宝开心的分享了,但是。。。自从今年开始学琴,夜间的亲子阅读时间遭到无情的侵蚀。。。实在是不得不这么说,因为我们的阅读时间基本萎缩到半个小时左右了,很多个晚上不得已重新退回到绘本(不是说绘本不好,只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其实已经到更长篇幅的状况了,而因为时间的关系使得我们无可选择,临睡前剩下来的时间只够看绘本,这多少还是让妈妈觉得有点点无奈,阅读时间是很享受的。。。)。。。
书上这个字印斜了
这一页和前面一页比例不一样
这页曲目的数字标识没有印在正中间
妈妈,你看,白键完全摁下去是斜的,外面可以摁下去,里面不能
妈妈,可是黑键和白键不一样的,整个是平的都一样的摁下去
妈妈,你看,琴盖靠在琴上这里是个三角
妈妈,你往里面看,是个万花筒。。。
不过她还是坐住了,一坐就是一个小时,从开始学琴很快就坐下来了,就像平时虽然玩得很疯,但是亲子阅读一开始就稳稳坐下一样,她不是因为坐不住而做这些,似乎因为觉得这些本来就是一体的在做这些。。。在她小小的心里,没有区分,弹琴和这些“发现们”自然就是一体。宝宝弹琴的时候我常常在仔细的看她的侧面,心里很感叹,弹琴时发表的各种与钢琴、与音乐、与钢琴书有关的花头筋的话,妈妈尽量照单全收,因为如果离开了这些意见、发现、跳舞、敲鼓。。。(在练习《印第安鼓》的时候突然从琴凳上蹦起来跑掉,等下子跑回来抱着一个鼓和两根鼓槌,请妈妈在她弹琴的时候和着拍子敲鼓)等等她联想起来的事,在她这么小的时候,如果这些附带的事情都不可以做,“因为这不是玩乐!”她还会觉得弹琴是那么有趣的一件事吗?我不能确定。。。我想也许这些事情彼此之间是通感的,而通感是所有修辞手法中最特别、最有穿透力的一种。
好象写得有点乱埃。。简单说说影片中的人物印象吧:
再说,表演结束的时候,
修平说:成功了! 妈妈说:太棒了,修平!-妈妈好象是在评价
誉子说:结束了! 保姆奶奶没有说话,哭了。-好象紧张被释放了
阿海说:弹完了! 妈妈说:阿海,好帅噢!-妈妈好象是在欣赏
修平说:我输了。。。
修平一直都很努力,但是他居然对自己说:不论我怎么努力,我都会输的。一个不真正爱自己所做的事的人,在内心深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那种输的感觉会到来,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事,就象阿字野老师最后对修平说的:这种事不需要和别人比的。如果一个很小的孩子,完全按照大人的愿景去行为,付出了无数的努力,等他长大,忽然发现自己是一个没什么灵感,没什么特别的一个人,这真是一个很残酷的打击。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八
观看电影《弹钢琴的盲童》后,我被盲童刘浩学钢琴的勤奋与执着深深地感动着。
刘浩出生后不久便双目失明,但他酷爱音乐,喜欢弹琴。为了梦想,只要有琴,他就勤奋练习,从不偷懒;面对困难,永不退缩。
有一次,他的手因为帮妈妈做饭而受伤,却恰好赶上比赛,老师和父母都认为他的状况不适合比赛,而他却坚持要去。弹琴的时候,受伤的手指撕心裂肺地作痛,鲜血从琴上一滴一滴的流下来,他却硬是咬着牙认认真真地弹完曲子,而且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坚强的刘浩没有被双目失明打倒,没有被冷言拒绝打倒,更没有被露宿公园打倒。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精神,他最终登上了大舞台与朗朗一同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刘浩的事迹使我明白: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只要付出努力就会获得回报,只要坚持不懈就会取得成功。我要以刘浩为榜样,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永不言败。因为我坚信“笑迎风雨,终见彩虹”。
推荐阅读:
2025年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00字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300字八篇(优秀)
最新《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600字 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300字实用(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