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一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作者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作者邮箱: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二
江西省广丰中学 高翔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 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作者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作者邮箱: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三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 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四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关注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许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仅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
报道的是世界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福”
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引入课文)
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分计较。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学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板书)
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板书)
第三个例子:贾岛吟诗,朱光潜认为“推”要“敲”字用的好,同学刚才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无论怎样,正如文章所说的,问题不在那一个更恰当,而在于哪一种表现出的境界是当时所要的,而且与全诗相调和。(板书)
进一步追问:这三个例子共同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书上原话。
明确:“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
4、课外拓展。继续学用咬文嚼字来品味语言
活动: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句,交流感受。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敲字以声衬静,写夜晚宁静)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5、关注生活中语言现象
生活中也有另外一种咬文嚼字,刻意夸大,改换成语中的字来哗众取宠。如洗衣机的广告“闲妻良母”,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网络上也常出现类似“哇塞”的语言。有人说,这样很生活化,很轻松幽默,你认为呢?
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6、结语:语言文字是传播文明的工具,许许多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文字的存在而至今为人们传诵。作为中国人,应当对我们国家语言文字产生自豪,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对那些低俗的乱用语言的现象要坚决抵制,这种“咬文嚼字”是垃圾,是庸俗的。
我们应当记住:“没有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锤炼,永远达不到‘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境界。
附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 是改这 感情变化
王若虚改文 增与减 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 推与敲 意境有别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学习方法
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
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
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的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这便是它的出处。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他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文,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作者介绍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三、研习课文,品味中心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次。
明确: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除了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外,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2.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让学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见的同学推举代表写在准备好的胶片上用投影显示或直接写在黑板上。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最后一段)
教师不必急于下结论,可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参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旨,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题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上,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讨论,最好让全班同学都来参与评析。
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3.欣赏品味,延伸提高
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
(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炼、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2)文章在第三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明确的?
明确:文章三、四两段可以看成一个句群,共有7句话,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微展开,第④句承①③句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和第⑦句运用事例从反面证明。句句写来,严谨缜密,无懈可击,可见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的文章雅洁谨严。
(3)我们提到第一个事例是引入文章论题,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论点,论题和论点有何区别。
明确: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它多用短语和非判断句、非陈述句来表达,只是用来框定、指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必须用判断句或陈述句明确表达,论点围绕并点击论题。
(4)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观点,让学生自由评述。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参考提示:一般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对文字的推敲,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读朱光潜的文章,会受到很大的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有那么大讲究。因此“一字不肯放松”,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再者,就是平时很注意品味语言的人,读了朱光潜的文章,也会感到自己的功夫还很欠缺,从文章精辟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怎么品味语言才算到家。因此,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切地使用语言文字。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判,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朱先生在文章结尾的谆谆教诲,对于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对于整个文学事业,其指导意义都是很大的,遵循这个教导,一个作家可以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以上内容并非标准答案,只是供教师参考,用于指导学生讨论、分析、评价。
4.组织讨论练习题一、二两题。
提示:本课的练习题设计很有匠心。第一题考查概括能力,有利于把握全文内容。第二题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辨析,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故选作课堂讨论练习,这样,既可对全文内容作一梳理,又可培养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练习题第一题的完成,要指导学生不要搞单纯的摘抄,要学会先“寻章摘句”,再组织整理,作出正面表述的方法。
明确:①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②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实质就是推敲思想感情。
③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于控制的。既可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④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回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练习第二题旨在通过比较,把握不同问题的不同实质,只要能比较,能够得出看法,就可加以肯定,以下提示供参考。
明确:朱光潜先生与马南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光潜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南的观点单指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就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感情,最精确地表情达意。“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品。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的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涵咏品味,才能沉潜其中。再说,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讨论、比较、赏析和品味,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并对作家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懂得了作者的殷切教诲,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更要敢于创新。
五、布置作业
1.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
2.鼓励学生制作小卡片,对文中的事例、分析、观点、结论进行整理,互相交流。
附:卡片示例:
事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中的两句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分析: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结论:点铁成金
观点:文学的文字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1990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象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唯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唯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都说明的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准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唯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炼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文章的内容也讲得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起。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 ,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谅讶的意味”。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站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①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的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也不是有限的,要靠大脑去记住所有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这篇文章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凭记忆写出的,有的单凭记忆就恐怕不行,像《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码有个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们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来,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②写议论文,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解说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例子举了很多,而且每个例子都很典型。讲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
四、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要令人信服地详细说明太阳中心概念的优越性,必须具有罕见的思考独立性和直觉,也要通晓天文事实,而这些事实,在那个时代是不易得到的。哥白尼的这个伟大的成就,不仅铺开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也帮助人们在宇宙观上引起了决定性的变革。一旦认识到地球不是世界的中心,而只是较小的行星之一,以人类为中心的妄想也就站不住脚了,这样,哥白尼通过他的工作和他的伟大的人格,教导人们要谦虚谨慎。
1.本段文字可分两层,分别概括其大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0字以内)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0字以内)
2.“而这些事实在那个时代是不易得到的”此话有何深刻含义?与下文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的独立性和直觉”各指什么?
独立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后一句,“通过他的工作”,这“工作”具体指什么?在原语段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工作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句“哥白尼的伟大人格”指的是什么?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分析哥白尼创立“日心说”的两个条件
②分析哥白尼“日心说”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赞扬哥白尼摆脱教权统治和学术统治的大无畏勇气 哥白尼通过他的工作和他的伟大人格,教导人们要谦虚谨慎
3.独立性指不依靠他人,脱离旧的框架束缚 直觉指不经过逻辑推理就直接认识的能
4.详细说明太阳中心概念的优越性
5.坚持真理的品格,摆脱教权统治枷锁的大无畏精神
五、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
六、布置作业
1.自习时讨论完成练习题三、四两题。
2.选几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作分析文章。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六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1933年回国前所作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对黑格尔《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崇高声誉。他的数量众多的译著和译文为我国的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解放后,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其他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接着又列举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用的“你是什么”的句式,进一步阐明“‘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有力”。顺势指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风度”并不妥当。这一组三个例子,典型生动。说明各种不同句式,还要适合不同语言环境要求的道理。在有力的例子证明下,再进行语法句式分析,顺理成章。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云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郑谷为一字师。
(1)给原文加标点。
(2)此文段有几个人物?人物名为:_________________
(3)诗题为:_________________
(4)改后诗为:_________________
(1)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云:“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郑谷为“一字师”。
(2)两个人物。郑谷,齐己
(3)《早梅》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高一(7)杨临风
如今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科技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然而竟会有人被出行搞得焦头烂额,最后竟不敢出门。不信就来看看这位“不幸的同胞”的日记。
20_年2月3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天气不错。我在人行道上疾走,一想到呆会儿就能回家舒舒服服地玩上电脑,就兴奋不已,脚下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
突然,我觉得右脚迈起来很吃力,好像被什么东西拖住了。回头一看,竟是一块口香糖拉着长长的胶状物粘住了我的鞋底,真背!好不容易把它弄了下去,我下意识地环视了一下四周的路面,怕再有这一类的东西。这一看我才发现原来满地都是纸屑和果皮,每隔几步还有一小堆痰不怀好意地散发着病菌,不禁有点反胃。
于是我开始低着头赶路,跳跃着尽量避开这些“杂物”。可是走路时总是盯着这些东西看我有些受不了,便只好在头的时抬时低的状态下艰难地前进,不幸鞋底还是被一个图钉钻到了空子。
正在我不知所措之时,一阵“振聋发聩”的叫喊声钻入耳中:“晚报!北京晚报!”“本店促销,买一送一!”猛回头居然那喇叭就凑在我耳边,我惊慌着逃离。
刚走出不远,旁边店中飞身闪出一人冲着外面就是一个扬手,那身法和暗器的出招速度绝对可以让四川唐门中人自愧不如。没等我看清此人的真面目,只见一泼污水擦身而过,直冲马路而去,幸亏我躲闪及时,才逃过一劫。
我心中大呼救命,仓皇逃窜,却不幸被便道上停放的若干汽车自行车挡住了去路,它们和树干灯杆配合得天衣无缝,将我的必经之路悉数守住,大有“万夫当关,一夫莫行”之势。
无奈之下,只得下了便道去投奔自行车道。可是在这里就没有那么理直气壮了。这里说是自行车道,其实也夹杂着若干四个轮子的庞然大物。我一路腾挪躲闪着,即便如此,却还经常被路过的自行车所压迫,时常挨点骂。虽说便道上也总有骑自行车的,但我也就忍了,可不能忍受的是可恶的汽车,尾气管喷云吐雾,呛得我喘不过气来。
唉,做人难,做个行人更难啊!
20_年2月5日 星期四 天气:阴有小雨
鉴于前天的教训,今天我决定改骑自行车。不料,回来时,外面下起了雨,满地都是积水。天上的水我是不怕的,有雨衣护法。但地上的就没办法了,一是我没有雨靴,二是那些地上的水总是从四面八方袭来,无孔不入。
我一路小心地骑着,尽量躲避着水坑,可是那些汽车好像是为了不负水花“无孔不入”的盛名,总是在我身边疾驰而过,溅起浪花朵朵,令我防不胜防。
更令我郁闷的是,那些在晴天里擅长在马路上争路穿梭的行人,居然在雨天里也这么勇猛。我只得把眼睛睁大些、再睁大些,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让车轱辘向前转着。
那些从我身边超车的自行车同胞们也不容小觑。每个冲到我前面的车子后车轮几乎都会旋起一米多高的水线,直逼我面门。躲不起我还惹不起么?我只有一次又一次慌忙的刹闸,与前面的勇士拉开距离。可是,有时刹车猛了,前轮打滑,差点令自己暴尸于马路中央。
突然,听得身后破口大骂,但见一人飞身骑过,跟在一辆公交车后面指着前面狂骂不止。那人还真是勇猛,连雨衣也不穿,还骑得飞快。那公交车在回敬了他一股尾气之后扬长而去,不幸也稍带上了无辜的我……
好不容易捱到了家,身上已找不出一块干的地方,袜子早已吸在了脚上。看来这自行车也不是那么好骑的呀。
20_年2月8日 星期日 天气:晴
大前天的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公交车“霸路”的实力。既然步行和骑车都要受压迫,我还不如去投奔公交车。
好不容易等到了一辆,我随着人流挤上了前门。此车人颇多,我冒着成为相片的危险在车的最前部找了一处落脚点。我好不容易从一副受苦受难模样的售票员手里接过了票,刚刚站稳,正想找一个扶的地方,却不料一个急刹车,给我来了个下腰,背朝车窗就倒了下去。幸亏有个栏杆救了我一命。正庆幸时,只听见“闪开点”,话音未落便觉背部被人猛击一拳,人就被扛了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是司机在换档打把的忙乱中抽空“救了我一命”。
我不禁对他敬畏有加,应该说是敬而远之。此地不宜久留,我奋力向中部挤去。这个过程也不比长征容易到哪去。闷热的车中竟然无人开窗。汗臭与香水的味道奇迹般地融合了起来,不时还夹杂着一点有声的臭气。我只得不住的问别人是否下车,并艰难地挪动着身体。
好不容易在费尽了口舌和气力之后挤过了几个人,离车门远了些,心想终于可以歇歇了。突然,窗外出现了我家旁边的立交桥。啊!该我下车了……又得往回挤……
看来下次我最好在决定出门之前去弄个直升机了。
当今的社会,科技这些“硬件”虽然进步了,但是人们的素质这个“软件”却没有本质的提升,甚至还有所下降。于是硬软件之间的不配套便导致了以上的悲惨经历。人们只有在素质真正提高了之后才能实现真正的“发达”。
构思新颖,语言诙谐有趣。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七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思考问题(读书),教师板书字词。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字、词(学生看书思考间隙,教师板书)。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
a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锱铢(zizhu)
b没镞(mozu)咬文嚼字(jiao)咀嚼(jue)嚼舌(jiao)
c蕴藉(yun)累积(lei)憎恶(zengwu)便宜(pianyi)
d尺牍(du)灞桥(ba)剥啄(zhuo)清沁肺腑(qing)
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b)
a援引:引用不求甚解:很深刻咬文嚼字:比喻斟酌
b尺牍:书信一川烟草:一片平地付梓:刻字
c蕴藉:含蓄拘礼:限制游离:不确定的
3.辨析词语:
①斤斤计较——锱铢必报
②顺畅——通畅
③简洁——简练
四.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六.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
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读《如何积累知识》小报,让学生做累积工作。
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二题是两种读书方法,各有裨益)
(本文比较长,一共有5千多字。碰到这样的长文章,我们不用担心。也不用急于了解作者的观点。我们只要由易到难,通过多次阅读一步一步来就可以完全掌握全文。)
1,本文题目为“咬文嚼字”,显然作者将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他的论证方法最明显的是哪一种?
明确:例证法。
2,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用了哪些例子呢?
明确:(1),郭沫若改台词。(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3),“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5),套语的实例。
3,作者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形成小组,各自选五个例子中一个,来细读那一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
明确:(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可以让同学读一下,比较情感变化。)
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是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
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2)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读第四小节)
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
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3)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字眼不同,情境不同。
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作者却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推”固然显得卤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
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推敲语言,其实是推敲思想感情,而写作中推敲语言是使感情更清楚、透彻。
(4)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是固定的,偏于类型,易用;而联想的意义,随时变化,不宜捉摸,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难用,但却可以使意韵丰富。
“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石成金。
(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因而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
(5)第五个实例,套语的实例。有哪些例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回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这种“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也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如果你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会用俗滥的思想。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是一直强调要有创新的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感情。因而,千万不要形成“套板反应”,遇事应往深一层想。
(例子可以熟悉,了解)
总结: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
5,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小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就是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要求、最终目标。
今天,我们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例子入手,清晰的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我们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
扩展
下面我们就来试着咬文嚼字一下。
1,首先在阅读方面。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话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你简
要分析。
咽,冷。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2,其次在写作方面。
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思。(扩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总结。
“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一样。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返回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
三、分析课文观点: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明确:看课文
例子分析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四、引申: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运用:
课堂口头作文练习:任选一词口头说一段话,要表达出主观感受。
1、太阳
云
天空
校园
人们
小路
2、我
树林
飞
鸟
风
六、作业布置: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以前的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八
【教学目标】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 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 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 提名阅读
四、 分析课文
1、 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 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