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数1-5教案一
(出示卡片)
一、两、三、四、五、只、个、数、小、朋、友、去、二、六、七、八、九、十 、花
第一次复习( )
第二次复习( )
二、写数字。
1数一数,写一写。
☆
☆☆
☆☆☆
☆☆☆☆☆☆☆☆☆☆
2你还会写哪些数字,把它记下来。
( ) ( ) ( ) ( )
三、课文背诵。
课文第一次第二次
山 村
数字歌
四、读一读。
丁丁的朋友
丁丁在幼儿园有十个好朋友。他们是:小兔、小猴、小鸡、小猫、小狗、小羊、小鱼、小虾、小虫、小马。每天一进幼儿园,丁丁就会把他的好朋友抱出来,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好朋友都到齐了。开始排队了,小虫排第一,小虾排第二,小鱼排第三,小鸡排第四,小猫排第五,小兔排第六,小狗排第七,小猴排第八,小羊排第九,小马排第十。“一二三,齐步走”。丁丁在前面当起了小老师。他觉得每天上幼儿园真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
1朗读课文。读错了( )字。(带点字可由老师提示)
2想一想,说一说。
你在幼儿园有哪些好朋友?
你喜欢上幼儿园吗?为什么?
数一数1-5教案二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 曹逸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熟练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法则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辅垫
出示上好佳薯片:每袋薯片售价2元,买3袋共用多少元?30袋?300袋?3000袋呢?
感悟:单价一定时,购买的数量越多,用的钱就越多,购买的数量越少,用的钱就越少。
出示表格:
因数
2
2
2
2
因数
3
30
300
3000
积
6
60
600
6000
观察:积的变化与因数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
二、联系生活、指导探索
1、初步探索:
出示品客薯片:每盒薯片售价9.8元,买4盒
(1)估计:大概要用多少元?
(2)探索:应付多少元?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9.8+9.8+9.8+9.8=39.2(元)
方法二:10×4=40元 2角×4=8角 40元-8角=39元2角
方法三:9.8×4=39.2(元)竖式计算
(3)点拨:为什么这样列式?
表示什么意思?
怎样列竖式计算?
重点点拨:把9.8×4转化为什么数相乘?
小数点怎样处理?为什么?
小组讨论与看书自学相结合
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这样处理?教师板书过程
小结:说一说9.8×4的计算过程
2、深入探索:
迁移:0.98×4=
0.098×4= 说一说想法,算出答案。
观察:仔细观察题组,这三题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你发现积的小数的位数受什么数的影响?与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计算小数乘法时怎样很快的找到积里小数点的位置?
小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运用计算方法:
口答:2.5×15 1.14×5 0.013×20
把它转化成×,在从积的边数出位点上小数点?
再用竖式计算。
三、活学活用、拓展延伸
1、针对性练习:
因数
12
12
0.012
0.12
因数
36
0.36
36
3600
积
432
43.2
2、对比练习:
用竖式计算下面两题,并加以比较:
16.11×8 16.11+8
3、走进生活:
两种包装的薯片价格如下:
100克售价5.4元 50克售价2.75元
那种包装的薯片便宜? (请计算说明)
4、开放性练习:
假如每组有100元钱,大家对照好又多购物单,确定想买的商品的名称、单价、和数量,并计算出相应的价格,填写下表:
商品名称
单价
数量
总价
应付的钱数:
找回的钱数:
数一数1-5教案三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 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1、2、3、6、9、18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2、4、6、8…… 3、6、9…… 5、10、15……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第二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 2、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③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 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练习 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 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 “ 偶数 ”,“ 奇数 ”。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
② (投影片)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 0 。
④ 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 、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3 、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 、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2
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象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
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第五课时:“因数和倍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巩固倍数和因数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掌握2、5和3的倍数的特征的认识,能从不同角度加深对偶数、奇数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因数、偶数、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特征判断2、5、3的倍数。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因数与倍数
师:我们每天要与数字打交道,下面请大家看小明同学写的一篇日记,请你轻声读一读,找一找,小明用到了哪些数字?(课件出示)
“我叫小明,今年12岁。3周岁时妈妈把我送进了幼儿园,后来又在琴湖小学读书,还有2年我将结束6年的小学学习生活,我爱我的学校,我的老师、同学。我也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等到我年满18周岁,我将长大成人啦!我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早日成才!”
学生交流看到的数字(课件出示这些数字:12 3 18 6 2 )
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能把这些数字用乘法或除法算式表示,并用学到的知识说说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说。
全班交流并板书:12÷6=2或2×6=12;18÷3=6或6×3=18;6÷3=2或2×3=6
交流时注意以下三点:
① 三种不同选择方法都要交流。
② 选择三个数后要列出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③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师:生活就是课堂,我们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在这些数字中,我们知道2、3、6都是18的因数;6、12、18都是3的倍数。如果给你一个数,你会既快又好地找出它的因数或倍数吗?请在作业本上完成(课件出示)
48的因数:
13的倍数: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师:请你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好方法。
二、2、3和5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双数和单数,在数学上我们称是“偶数”和“奇数”,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你能找出下面这些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在30、48、102上加圈。
27 30 48 65 102 147 345
师:那这些数中哪些数是奇数?
师:哪些数是5的倍数?你是怎样找到?(在数字30、65、345上加圈)
哪些数是3的倍数?说说你判断的理由?(在数字27、30、48、102、147、345上加圈)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征?
哪一个数同时是2、3和5的倍数?它有什么特征呢?
你会应用刚才的规律按要求填一填吗?
(1)48□,25□,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2)24□,37□,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3)10□,2□□,是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实际应用
1、有一只小鸭往返于一条小河的左右两岸。如果最初小鸭在右岸,往返若干次之后,它回到了右岸。那么这只鸭子过河的次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同桌可以画图或用手头的东西演示)(课件出示简单的图示)
2、三(2)班有48位学生,体育老师上课时把这个班的学生正好分成了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如果每组不是1人,你认为可以怎样分?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48的因数:1、2、3、4、6、8、12、16、24、48)
3、一辆公共汽车每隔8分钟发一次车,另一辆公共汽车每隔12分钟发一次车。这两辆公共汽车上午九时同时出发,下次同时出发是什么时间呢?
(课件出示:8的倍数:8、16、24、32、40、48……
12的倍数:12、24、36、48……)
四、总结:“数学”两字中就有一个字是“数”,数学中有一大块只是就是专门研究数字的。今天我们只是研究了数字知识中非常浅显的一部分,著名的数学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听说过吗?它就是研究数字的,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颗璀璨的明珠。(课件:你知道吗?)
五、课外作业:课后练习
板书:
因数与倍数练习课
第六课时:“质数和合数”练习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巩固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及卡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什么了,请大家回忆。
2、质数和合数有哪些特点?
3、怎样找质数。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20以内的质数有( )。
2、判断
(1)所有的偶数一定是合数。( )
(2)2是质数,同时也是因数。( )
(3)区分质数和合数,是以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为标准的。( )
3、分一分
1 3.4 12 19 54 87 417 13 398
奇数 偶数 质数 合数
3、书р25 3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4、书p26 4
5、书p26 5
6、阅读书p26你知道吗?
7、观察例题1表中圈出所有的质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 除了2、5两个质数外,其余的质数都分布在那些列中?
(2)在把两个最小的质数相乘,用他们的积去除其他的质数,看你能发现什么?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外作业
练习四补充练习
板书:
“质数和合数”练习课
数一数1-5教案四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6-87页例1、“试一试” 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中标有数据的平面图。
1、这是小明房间的平面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图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相应评价)
2、师生谈话:同学们根据图上的数据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一起来解决“房间面积有多大”这个问题。
你知道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列式根据。
3、揭示课题:
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算式,你们觉得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能否举例说说小数乘整数该怎么计算?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是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倡“计算教学同解决问题紧密联系”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呈现的数据独立提出能解决的问题,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这样既相应地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二、自主探索,掌握算法。
1、尝试计算,引导推理——教学例1。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2)看这道乘法算式,你能估计出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吗?
(学生交流各种估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里的估计即是为了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更是为了给接下来的探索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算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3)刚才通过估计我们知道了小明房间的面积应该在6-12之间,你能想办法计算出3.6×2.8的正确结果吗?
(先请同学们独立尝试计算,然后再把你们各自想到的方法说给同一小组的成员听听,同一小组的成员听了,如果觉得你说的计算方法比较合理有必要跟大家交流就请组长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
(4)汇报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5)小结: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
(6)如果让你再计算几道小数乘小数,你会选择拿一种方法。
(7)请学生重点介绍笔算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分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设计意图::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学习这一新知有比较厚实的基础,完全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完成新知的学习,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然而,放手不等于放任,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穿针引线”和“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在全班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地进行追问和点拨,让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对计算中的注意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2、进行比较,概括方法。
教学试一试
(1)刚才我们求出了小明卧室的面积,如果请你算出阳台的面积,你会算吗?根据例题的学习方法,想一想怎样计算2.8×1.15,再根据自己的思考过程,在分析图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算式的乘积。
(2)学生计算。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出2.8×1.15的积的?
学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相应出示计算思考过程。
对比概括方法
(1)刚才做的两题都是小数乘小数,下面我们来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概括方法:通过探索,大家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都有了各自的理解。你觉得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试一试这一环节让学生继续利用例题的情境,求平面图中的阳台的面积,并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示交流呈现计算的思考过程,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并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过程,有利于发现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与积中的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初步抽象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又达到了省时、高效的教学目的。】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第一层次:(必做题)
1、说出下列乘法式子中积各有几位小数。
8.7 7 2 .9 1 6.5
×0.9 × 0. 0 4 × 0.6
7.83 2 9 1 6 9 9 0
2、列竖式计算。
3.46×1.2 1.3×4. 5 10.4×2.5 12.3×600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的练习为基本题训练。小数乘法的关键就是积中小数点定位问题。第一题是书中”练一练”中第1题练习旨在强化训练这个知识点。第二题竖式的计算,旨在通过练习,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反馈纠错。特别强调对积中末尾有零时,应先点小数点后去零,而不能先去零后点小数点。)
第二层次(选做题 :选做其中2题)
1、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 5 1 6. 4
× 3. 5 × 4.5
1 2 5 8 2 0
7 5 6 5 6
8 7. 5 7. 3 8 0
2、根据123×46=5658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3×4.6 = ( ) ( )×46=0.5658
0.123×0.46 = ( ) 1.23×( ) =5.658
12.3×0.46 = ( ) ( ) ×0.46 =0.005658
0.0123 ×460= ( ) 0.123 ×( )=56.58
3、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
【设计意图:第二层次习题的设计,首先通过练习形式的变化,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练习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探索规律的习惯。第1题是书上练习十五中的第2题,左式错误的原因是:受到小数加法的影响,把积的小数点和因数的小数点对齐。右式的错误原因是:先划去了整数积末尾的零后再点小数点。这一题是针对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来设计的,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每道竖式的计算过程,分析错误原因,并进行纠正,能避免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第2题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解题中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可逆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第3题把所学的新知及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学以致用。】
第三层次:(思考题)
0.0…… 0 25 × 0.0…… 0 4 = ( )
100个0 100个0
【设计意图:这一拓展题是对小数乘法中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也是一些难点的积聚处,如小数末尾有零应先点小数点后去零。设计这一题目,旨在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创设发展的条件】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请谈谈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
【设计意图:渗透并启示学生要学会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自主地开展对自己学习的评价,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用数学,更喜欢数学。】
数一数1-5教案五
教学内容:课本10页例3、做一做、练习二第3、5、6、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3、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
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1/10× 5/8×5 3/7×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揭题:分数乘分数
3、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否相同。
(2)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课本10页例3、“做一做”(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全班展示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展示
1/5×3/4就是求1/5的3/4是多少; 1/3×1/4就是求1/3的1/4是多少
(2)算法展示
生1:不能约分,直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5×3/4=1×3/5×4=3/20
生2:先计算出结果,再进行约分。
8/9×3/10=8×3/9×10=24/90=4/15
生3: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8/9×3/103与9先约分,8与10先约分,再计算。
2)比较二、三两种计算方法,选择最优算法。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3)错例展示:
错例1:约分后,把分子与分子相加,分母与分母相加; 错例2:学生没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3、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4、引导归纳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完成课本12至13页练习二第3、6题。
2、生活中的数学
(1)一个长方形长3/5分米,宽1/2分米,它的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2)用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3/5 分米,那么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四、总结反思,激励评价。
五、布置作业:
1、列式计算
(1)的是多少?
(2)千克的是多少?
(3)小时的是多少?
2、智力冲浪:甲乙两个仓库,甲仓存粮30吨,如果从甲仓中1/5取出放入乙仓,则两仓存粮数相等.两仓一共存粮多少千克?(a类同学做)
数一数1-5教案六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例1,例2
数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会用质数表判断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熟记20以内的全部质数。
3.知道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知道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类可以分为质数、合数和1.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2. 找出1~20奇数,偶数。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3.分类:
师:自然数可以分为哪两类?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2的倍数分的)
二.探究新知。
a:1.导入课题:
师:自然数可以按照能被2整除分为奇数,偶数两类。
那么自然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今天这节课,我
们就一起来研究“质数与合数”(板书课题)
2.提问:
师:看了这一课题后,你们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些什么内容呢?
归纳问题(板书)
1) 怎样的数叫质数,怎样的数叫合数?
2) 自然数除了质数、合数外还有哪一类?
3) 用什么 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b.学习质数,合数。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课件出示,学生完成表格)
1的因数1 6 1,2,3,6, 11 1,11, 16 1,2,4,8,16,
2 1,2, 7 1,7, 12 1,2,3,4,6,12, 17, 1,17,
3 1,3, 8 1,2,4,8, 13 1,13, 18 1,2,3,6,9,18,
4 1,2,4, 9, 1,3,9, 14 1,2,7,14, 19 1,19
5 1,5, 10, 1,2,5,10, 15 1,3,5,10 20 1,2,4,5,10,20
引导学生看因数(边回答,边看)
2.观察思考
师:这些书的因数的个数一样多吗?(生:不一样)
师:你能把这些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吗?
学生讨论,分类 (分为哪几类)
3.学生12报结果(表格,学生完成)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有两个以上因数的
1 2,3,5,7,11,13 4.,6,8,10,12
17,19 14,15,16,18,20
4. 观察比较,发现特点。归纳概念
质(1)师:观察2.,3,5,7,11,13,17,19 这几个数的因数有什么
特点?(每个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二个)像这样数叫做质数?
生: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板书) (课件出示)
合(2)师:观察4,6,8,9,10,12,14,15,16,18,20的因数,它们
有什么特点?都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吗?(生:
都有)这点和质数是一样的,但它们和质数有
哪些不同呢?(生:除了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外,还
有其他因数)像这样数叫它?(生:合数)
师:谁来试着给合数下个定义。
生: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
的数叫做合数。(板书)(课件)
数一数1-5教案七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下册p23《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操作、观察自主学习——提出猜想——合作、交流经验——分类、比较——抽象——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体验与探究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明确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可分为三类
教学准备:
铅笔、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3、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师:当你看到屏幕上出示的二十个数(1—20),会想到哪些最近学过的知识?
生:在预习中我想到了1、3、5、7、9、11、13、15、17、19是奇数。
生:在预习中我想到了2、4、6、8、10、12、14、16、18、20是偶数。
生:在预习中我想到了2、4、6、8、10、12、14、16、18、20是2的倍数。
生:在预习中我想到了5、10、15、20是5的倍数。
生:在预习中我想到了3、6、9、12、15、18是3的倍数。
生:在预习中我想到了10既是2倍数也是5 的倍数。
生……
师:同学们对这些数能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真的很棒!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些可爱的数字,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师:(板书课题:质数和合数)看到课题,你在预习中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生:我想问什么样的数是质数?什么样的数是合数?
生:我想问质数和合数各有哪些特点?
生:我想问质数和合数与以前学过的奇数和偶数有什么联系?
生:我想问质数和合有什么用?
二、创设条件,主体参与
师: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非常有价值,怎么研究这些问题呢?先让来我们共同回忆以前研究数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生:我们一般是找到一组数据直接研究再观察、讨论、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师:科学的论证都来自于实践,下面就请同学们以1—20这些数入手来共同研究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师:请你找出这些数的因数有哪些,然后仔细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情况,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出示小组学习提示)
小组合作提示:
1、请组长在组内检查组员的预习情况,与其他同学间进行核对。其他同学认真核对并及时发现问题。
2、同学们把你预习中的观察结果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在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组间和全班的交流。
3、推选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巡视合作情况,学生汇报
生:我们小组同学在预习中找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因数
1
1
2
1
3
1
2
4
1
5
1
2
3
6
1
7
1
2
4
8
1
3
9
1
2
5
10
1
11
1
2
3
4
6
12
1
13
1
14
1
3
5
15
1
2
4
8
16
1
17
1
2
3
6
9
18
1
19
1
2
4
5
10
20
生:通过预习我们小组发现它们的因数个数不一样多。
生:通过预习我们小组发现所有数的因数都有1。
生:通过预习我们小组发现1只有一个因数,其他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数。
师:你们小组的发现很有价值,还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观察真仔细。你们还有哪些发现?
生:通过预习我们小组发现偶数的因数多,奇数的因数少。
生:通过预习我们小组还发现偶数中2的因数最少。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师:同学们真是长了一双慧眼,观察仔细、发现多多。接下来我们研究如果从因数的个数入手,可以把他们怎样分类?
(请小组同学交流预习结果,小组长进行总结,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学生汇报交流成果。
生:我们小组想这样分:有两个因数的分一类;有两个以上因数的分一类;只有一个因数的分一类。
生:我们小组想这样分:质数2、3、5、7、11、13、17、19分一类;合数4、6、8、9、10、12、14、15、16、18、20分一类;1自己一类。
师:同学们的分法真有创意,都是根据他们因数的个数多少来进行分类的。其他小组一样吗?
生:齐答一样。
师:我也是这样分的,(大屏幕出示分法)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权威,我又找到其他几个数,你看看可不可以这样分?
师:出示15和29来验证。
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发现所有的自然数都可以这样分。为了让研究成果更清晰明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总结。
招生汇报
生:我来总结我们根据因数个数的不同,把自然数分成了三类: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如2、3、5、7等叫作质数;有1和它本身以上多个因数的如4、6、8、15、等叫作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们的想法和他一样吗?(生齐:一样)你们的想法太科学了,请大家把书翻到23页齐读:一个数……
师:同学们你们太伟大了,我们的发现竟和科学家的发现不谋而合,真让人兴奋。
四、精讲释疑,应用实践
师:会说不会用可不行,现就让我来考考你们吧。请看大屏幕,判断25、42、61、87是质数还是合数,并说明理由。
生答:略。
师:接下来我还想考考你的眼力,请你用手势来告诉我你的判断。学生手势回答,找个别学生说出理由。
生:51是合数,因为51的因数有 1、 51、3、13。
生:71是质数,因为71的因数只有1和71。
生:91是合数,因为91的因数有1、91、7、13。
生:97是质数,因为97的因数有1、97。
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1的因数只有1。
师:看来我没考住你们,那我就来难为你们一下,在上课之初同学们提到质数和合数与以前学过的奇数和偶数有什么联系?你们能解决吗?屏幕出示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关系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做好总结然后推荐学生汇报。
生:我们小组发现质数中奇数较多,合数中偶数较多。
生:我们小组发现1是奇数但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生:我们小组发现最小的质数是2,最大的合数是4。
生:我们小组发现在质数中除了2以外都是偶数。
生……
师:你们的发现让我欣喜,你们将来一定都是了不起的科学家。我们现在研究的是自然数,然而自然数是无限,所以质数和合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没有最大只有最小。
五、及时练习
1、请你来判断(对的划“√”,错的划“×”并且说明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4)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开放题:根据所给提示写电话号码
师:你们想知道我们学校某位老师的电话号码吗?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它的因数只有1和3 10以内最大的奇数
10以内3的倍数同时又是偶数 最小的质数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它只能被1和5整除 最小的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数
10以内最大的质数 它的因数只有1和5 它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
请你在小组内交流学习。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师:在忘我的状态,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学习了质数和合数。
师:对照课前提出来的问题,现在谁愿意解释?
生:我来回答: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生:我来回答,自然数按因数可以分为1、质数、合数这三类。
生:我来回答,质数中有奇数也偶数,合数中也有奇数也有偶数;有的奇数是质数,有的是合数。
师:我来回答,质数和合数在编码中经常使用,娱乐游戏中也经常使用。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希望同学们能用学的知识来解决更多的新的知识,下课。
六、作业布置
1、课本练习四第1、2、4题。
2、完成相应的配套练习。
数一数1-5教案八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故事.
(二)过程方法:
通过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运用交流、合作、讨论等方法,理解文章内容,知道课文的寓意.
(三)情感态度:
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成语故事中的《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竽”是什么东西吗?
师: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有关“竽”的成语故事。
二、出示目标
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故事.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习了课文的体会.
师:我相信,咱们五·三班的学生一定可以顺利达标.
三、 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导航一:请同学们自己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 (注意在朗读时,同桌要认真听,发现读错的地方,及时纠正)
(二)学生先学
学生自由读,同桌读。
(三)老师后教
1、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大家听听字音读准了吗?)
2、师评: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起来读读?
3、全班读读。
4、师范读: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吧!
5、同桌互读。(一回生。二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6、师:想读的,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四、 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导航二: 以小组为单位,理解课文内容,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二)学生先学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看书,以小组为单位, 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故事.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老师后教
1﹑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五、 第三次“先学后教”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5、生思考回答。
六、当堂训练
口答题:你们在现实生活、学习中遇到类似滥竽充数的情况吗?举例说一说。
数一数1-5教案九
教学内容:书p41-42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培养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小朋友们你们经常去逛书店吗 那知不知道我们学校对面是什么书店 你去买过书没有 最近书店生意不好,老板为了拉生意,特别推出了优惠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凡购买满50元,就可以送15元,还有机会红梅公园的游艺活动.我们进去看看好吗
十万个为什么 猫和老鼠 儿童百科全书
28元 16元 43元
好多书啊.你想买什么书呢 为什么 根据这两个小朋友买的书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28-16=12
a,20-10=10 8-6=2 10+2=12 竖式的方法
b,28-10=18 18-6=12 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c,28-6=22 22-10=12 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
d,28-20=8 8+4=12 凑整法
这么多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为什么 用喜欢的方法自己说一说.——指名一两名说一说
有没有买其他书的小朋友 你又是怎么算的呢
43-28=15
a,43-20=23 23-8=15 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b,43-8=35 35-20=15 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
c,13-8=5 30-20=10 10+5=15 竖式方法 (突出点上退位点)
d,43-30=13 13+2=15 凑整法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找一种方法说给同桌听听——指名说说
刚才通过口算你觉得这两个减法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揭出课题)
巩固深化
联合书店是个少年书店.为了吸引更多的小朋友,他们和红梅公园联合举办了游艺活动.凡是在书店买书的小朋友就可以免费到红梅公园参加游艺活动.想不想去玩
摘蘑菇
57-32 76-64 40-27
57-39 76-68 40-23
红梅公园的大草坪上有三个很神气的会变色的蘑菇.可要使这么蘑菇变色可真不容易,只有做对了蘑菇上的题目经过了它的考验它才会变色.想试试吗
选一组跟同桌说说算法
在计算每组的两题时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打气球
48-5 52-7 80-4 61-6
48-15 52-27 80-34 61-46
48-25 52-47 80-64 61-56
变色的蘑菇可真神奇.看,空中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呢!谁是今天的神枪手能一口气打中这些气球
算第一组.你在计算这3题时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其他3个气球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
钓鱼
你们个个眼睛厉害,枪法如神.不知道你们的钓鱼水平如何
(算第一组)你们怎么会算得这么快的
摸奖
74-25 65-13 72-26
68-9 80-34 43+17
最激动人心的抽奖时间到了.谁会抽到今天的大奖呢 奖品都藏在得数小于50的算式下面.不计算你能很快找到吗
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总结
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 我们不仅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而且还用学到的知识在游艺活动中好好露了一手.
数一数1-5教案篇十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的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继发展的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介绍古代中国对负数的认识和使用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现实生活中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够比较0、正数、负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温度计、图片
教学过程:
巧设问题,感知引入 — 引出负数
1、热身游戏《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
比如:上—下,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存入300元—取出300元等等。
2、在春节去爷爷家拜年时,爷爷给小明100元压岁钱,但在回家后,小明将这100元钱捐给了希望工程。你能帮小明做一下压钱的账目记录吗?(引出正、负数数学史话)
二、体验内化,探究新知 — 认识负数
1、放映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观察上海、北京的气温图,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
小结:零上5摄氏度记作:+5℃
零下5摄氏度记作:-5℃。
“+5”读作正五,是一个正数,
+5也可以写作5;
“-5”读作负五,是一个负数。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介绍温度计)?并让学生拨出上海5°c和北京-5°c,也就是零下5°c。
小结:(1)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c的位置。
(2)温度中,0°c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3)0是正负数的分界线,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 应用负数
电梯中的正、负数: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二楼,应各按那些键?
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
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
存折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
小结: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1、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2、在日程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负数?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写一篇日记。
五、板书设计
温度:
零上5摄氏度记作:+5℃
零下5摄氏度记作:-5℃。
“+5”读作正五,是一个正数,
+5也可以写作5;
“-5”读作负五,是一个负数。
海拔:海平面以上用正数表示
海平面以下用负数表示
数一数1-5教案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二、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 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 (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 蒙混进去 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 (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 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 ,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 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数一数1-5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
(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